1994年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将中国互联网正式接通,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1995年,随着Windows95的发布,电脑,作为当时唯一接连外面世 界的图形界面工具,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。二十寒暑,沧桑巨变,今天我们就用独特的视角回顾: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玩电脑有什么差别?
1 Windows 95:我们从这"开始"
1995年,微软发布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。不再需要在黑屏下敲字、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命令符,内置了IE浏览器,所有的这一些,只有要用鼠标点击状态条的“开始”按键即可。
开始进入系统后,蓝天+白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图形化界面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。从这里我们学会了“开始”。
2015年:Windows 10
那个“开始菜单”,又正式归位了。更炫的操作界面,更好的硬件加速、让系统的整体流畅性显得更高。全面支持移动端设备,支持触控操作,还自带声音、商店……,然而,想玩的人越来越少!
软盘:装下一个时代
安装游戏、声卡、拷贝文件都需要软盘
安装游戏、文件、应用程度都需要一块软盘,3.5英寸、1.44MB的软盘正是那个时代PC的标准的数据传输方式之一。1.44MB的容量在今天看来,不能再小了,但却可以装下一个时代。你还知道为什么电脑里的盘符从C盘开始,A盘跟B盘去哪呢?实际上,A盘和B盘都是专门预留给软盘的标示符,其中A盘预留给3.5英寸软盘,而B盘预留给5.25英寸软盘,如果了解软盘,并且有使用经历的人,肯定对这个问题不会感到陌生。
U盘:
从功能和性能的角度来说,软盘在U盘和移动硬盘面前,读写速度、存储容量、便携性等等方面都没有丝毫优胜的可能。更小巧的体积、更快的传输速度、更大的存储容量、更便宜的价格,U盘已经成为现在我们普通人必备的移动存储工具之一。
2 画图:画出一片天地回顶部
鼠标是这样的:
作为当时电脑必备的人机交互设备之一,从最简单的双击、右键等基本操作,到网页浏览、游戏娱乐、办公工作,电脑的操作都离不开鼠标。那时,熟悉掌握一个鼠标,好像掌握了一个
世界。
在1996年,微软推出旗下首款配备滚轮功能的鼠标“Microsoft IntelliMouse”,并随之在Windows系统中增加了鼠标滚轮默认支持功能,今天所熟悉的鼠标滚轮功能开始全面普及开来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,鼠标已不再是上网必备用品。轻轻触控就能指点江湖,年轻的90后已经觉得带线的鼠标成为一个累赘,也许未来鼠标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,但与它们的点滴回忆,却将永存于脑海深处。
画图:画出一片天地
那时,在学校里上电脑教学课的,一定玩过这个吧。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Paintbrush,支持16位与24位色,图片格式还不支持JPG,BMP格式够折腾人的,功能简单,工具就那几个,但我们却能这样画上一天,原来画画不只是笔跟纸的事。
画图工具一直被Windows系统保留下来了,到Windows 8.1版本已经长成这样,界面设计更友好,功能也更齐全,支持各种图片格式,但在美图秀秀、PS横行的年代,别说玩这个了,知道的人有这个工具的估计也不多了吧。
3 在学校上电脑课打字游戏的日子回顶部
在学校上电脑课打字游戏的日子:
那时,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恐怕是很多人奢侈的梦想,更重要的是当年你还年轻,有冲劲,可以为了游戏不眠不休奋战几天。WIN95、WIN98的系统、运行着DOS的游戏、用着1.44MB的3.5英寸软盘(A盘),拷贝个极品飞车3,你要准备上百张软盘了(这种基本就是高富帅了)。
相信大部分人在二十年前一开始接触电脑都是从学校开始的吧,一个像电视一样大的CRT显示器,以及键盘和鼠标,主机则是看不到的——这是学校的机房。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,每周都有一节课是电脑课,基本上就是老师在上面远程控制,东拉西扯,然后再给我们玩一段时间的打字游戏,其实就是练打字,打字越快,跑得越快,不用那么快被抓Game Over。
现在的小孩2-3岁就开始接触手机、Pad的,切水果、读童话、看动画,不亦乐乎!看着自己的小孩拿着iPad在沙发上玩切水果,再想想当年小时候的自己,真无法想象的画面场景。
研究电脑知识:
在信息严重匮乏的年代,获得电脑知识并不容易。1995年第11期的《个人电脑》杂志,“笔记本电脑:今非昔比的便携机”、“CD-ROM百张精品”,看着一个个的头条,那是纯粹只为DIY玩家服务的精神食粮。
现在,纸质IT媒体已经所剩无几,曾经的高光时代一去不复返,我们获得信息变得那么的简单,方便。回想高中时代,去网吧被父母说是玩物丧志,可如今已经退休的父母却开始习惯于上网游戏、上微博、看新闻,父亲还用微信联系上了当年下乡的知青。高度信息化时代,改变不止一代人。
4 电脑硬件二十年的巨变回顶部
电脑硬件二十年的巨变:
当年,奔腾133、奔腾II已经是响当当了,1999年2月奔腾III才发布,赛扬300A,把频率从300MHz超频到450MHz,跑分提升50%是相当正常的事;内存容量普通才32-64MB,128MB已经相当高的标准;当时显卡还没有PCI-E接口,都是AGP接口,显存容量至少32MB;硬盘容量不大于10G,10G已经算是海量存储;主板没有集成声卡,不装上声卡不能出声;索尼特丽珑Multiscan 200sf 17寸显示器,显然是高端货。
从Windows95升级到Windows98,那个心情激动的,无法形容。那时硬盘只有可怜的1GB,为什么容量这么小,穷呗,买不起再大的,空间不够用,就用Windows 98的磁盘压缩功能。调整启动项,用软驱驱动DOS,用DOS命令格式化硬盘,启动安装程序,装好之后还要安装各种驱动程序。当初为了一个调制解调器的驱动,跑到朋友家里下载……
这是一个"快"的时代:
1999年对比2015年电脑配置对比
经过这些年的发展,DIY硬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“麻麻叉”时代的1231秒Super Pi百分运算性能,到现在“爱妻”时代的9.469秒,提升了130倍。;从2MB到现在的64G,内存容量提升了3万倍,内存速度从原来的60/100MHz到现在最高的3200MHz,提升320倍;从每秒只有16.7MB/s,不足10G的硬盘,到现在1TB海量存储,高达500MB/s的SSD,不管是性能、容量,还是功耗、价格、体验上,都颠覆我们的认识。
回忆总是美好的,虽然现在不再是PC时代,依然有人怀念10、20多年前的PC时代;那时候还没有双核、Windows系统也没有那么稳定、动不动就给你蓝脸看、内存还没有现在的SSD缓存容量大,游戏画面粗糙的像儿童画一样;编辑个文字,总要设个艺术字体,不管别人能不能欣赏到;看电影,不仅麻烦还很贵,因为只有光盘;关机时,你看到的屏幕是这样的:It's now safe to turn off your computer。
那时,电脑的普及程度远远跟不下现在,主要是贵,尽管还是可以买得起,还不到家家都有的程度。科技不断发展,再过20年,不知道一切会变成什么样。
评论